2023中国新型灵活就业报告
时间:2023-09-11 | 阅读量:389 | 来源:智联
核心发现
-
新型灵活就业招聘需求在华东地区的增长更快 -
八类主要灵活就业工种中生活配送和平台直播需求占比最高 -
与数字经济关联度越高的行业和职业,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渗透率越高
-
相较于传统职位,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对求职者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要求更低 -
相较于传统职位,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可能提供的工资更高 -
相较于传统职位,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提供的福利水平更低
-
女性、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及高学历人群更想寻找新型灵活就业职位 -
较之传统职位求职者,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投递简历更频繁,更快找到工作 -
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与投递职位之间存在学历过度匹配的情况更普遍
报告正文
一、背景介绍
数字经济催生了新型灵活就业形态。与传统就业形态相比,新型灵活就业由现代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所驱动,雇佣关系相对灵活,工作自主权较高,进入门槛较低。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算法的迅速发展,以及新一代求职者就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选择新型灵活就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左右。外卖骑手达千万人规模,单个平台企业的外卖骑手可达600多万人,行业平台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也高达160多万人。据阿里研究院预测,2036年我国新型灵活就业者可能达到4亿人的规模。与传统灵活就业不同,新型灵活就业主要集中于与数字经济紧密结合的各个行业中。我国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新型灵活就业也必将不断壮大。
本报告中的新型灵活就业是指由数字经济发展所驱动,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来的新型就业形式,新型灵活就业在劳动时间、工作场所、工作条件、劳动关系等方面都与传统灵活就业有显著区别。
本报告使用“智联招聘”网站中的雇主招聘职位数据对新型灵活就业职位进行识别,具体包括八类工种:平台电商、生活配送、生活服务、平台微商、知识服务、自媒体、平台直播、共享出行司机。除此以外的其他招聘职位均被认为是传统就业职位。另外,本报告的分析只涉及全职招聘职位,不包括兼职招聘职位。
(1)本报告根据新型灵活就业的特征构建了一个关于新型灵活就业职位的关键词词库(见附录)[4]。
(2)若招聘信息的职位描述或职位名称中包含至少一个上述关键词,便认定该职位为新型灵活就业职位。
本报告使用“智联招聘”求职者简历投递数据对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进行识别。申请过以上八类新型灵活就业工种(一种或多种)的求职者,被标记为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从未申请过新型灵活就业工种的求职者,被标记为传统就业求职者。
(1)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招聘规模保持增长
图1呈现了利用“智联招聘”在线职位招聘人数度量的新型灵活就业需求规模的变化情况。2020年第1季度到2023年第1季度,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招聘人数占比呈现增长态势。具体来看,全国层面新型灵活就业招聘人数占比由2020年第1季度的13.8%上升至2022年第2季度的28.8%,之后回落至2023年第1季度的19.1%,这可能反映了疫情后实体经济的逐步恢复。与2018-2020年相比,2020-2023年新型灵活就业招聘需求占比均有所提高。
图1 新型灵活就业在线招聘人数占比变化
(2)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规模不断扩大
图2展示了利用“智联招聘”投递简历总人数度量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规模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求职总人数中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数量占比不断提高,由2020年第1季度的18.6%上升至2023第1季度的23.2%。
图2 新型灵活就业在线求职人数占比变化
总体而言,“智联招聘”在线招聘和投递简历数据显示,无论从招聘端(需求侧)还是求职端(供给侧)来看,灵活就业人员规模约占到总体就业人员规模的五分之一。
图3 各地区新型灵活就业招聘量占比变化
注:各地区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招聘量占比=各地区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招聘需求量/对应地区所有职位的招聘需求量*100%。其中,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中南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
图4展示了全部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招聘人数中八类工种的占比及其变化趋势。2020年第1季度到2023年第1季度,生活配送工种的占比最大,并且在2021年第4季度经历了大幅上升,2023年第1季度达到69%。平台直播工种的占比位居第二,2023年第1季度达到18%。知识服务工种的占比在2021年第3季度之前保持明显上升趋势,之后快速下降,这可能与教培行业的需求下降有关。共享出行司机和生活服务工种的占比随时间推移保持平稳,而自媒体、平台微商、平台电商等工种的占比呈下降趋势。
图4 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招聘中八类工种的构成(招聘人数占比)
图5 分行业新型灵活就业招聘职位占比
图6 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比例最高的10类职业
(1)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对求职者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要求相对更低
图7展示了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和传统就业职位的学历要求分布情况。总体而言,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相对更低。具体来看,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中不限学历的招聘职位占比高达59.6%,远高于传统就业职位中不限学历的招聘职位占比(31%);而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中学历要求高中及以下、大专、本科以及研究生的招聘职位占比分别为7.1%、23.1%、9.9%以及0.3%,均低于传统就业职位中相应学历要求组别(11.6%、33.6%、22.1% 以及1.7%)。
图8展示了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和传统就业职位的经验要求分布情况。同样可以发现,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对求职者的工作经验要求相对更低。具体来看,所有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中对工作经验要求为不限、1年以下经验以及1-3年的招聘职位占比分别为5.7%、6.9%以及65%,均高于传统就业职位中对应的工作经验要求组别(3.2%、4%以及50.2%);对工作经验要求为3-5年、5-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招聘职位占比分别为17.9%、4.2%以及0.3%,均低于传统就业职位中对应的工作经验要求组别(28.4%、12.5%以及1.6%)。
图7 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和传统就业职位的学历要求分布(招聘职位占比)
图8 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和传统就业职位的经验要求分布(招聘职位占比)
以上关于新型灵活就业职位的能力要求主要是基于描述性统计分析,未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对招聘职位属性(是否为新型灵活就业职位)的影响。本报告进一步基于2022年8-9月“智联招聘”职位端微观抽样数据,利用实证模型对新型灵活就业职位的能力要求(学历、工作经验)展开验证。在实证模型中控制了职位对求职者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招聘企业所有制类型和企业规模,并引入了城市、行业和职业固定效应。整体回归结果表明,即使在考虑了行业、职业和其他职位特征的情况下,对学历不做要求的招聘职位仍然更有可能为新型灵活就业职位;若招聘职位对学历要求越高,该职位属于新型灵活就业职位的可能性越低。类似的,对工作经验要求越高的职位越不可能是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换言之,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为求职者设定了较低的进入门槛,为普通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基于2023年第1季度“智联招聘”职位招聘数据,图9展示了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和传统就业职位招聘工资的分布情况。总体而言,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提供的工资水平更高。具体来看,传统就业职位中最常提供的工资水平为6001-8000元,占比为24.8%,而在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中,最常提供的工资水平为10001-15000元,占比高达30.3%。需要注意的是,雇主在招聘广告中发布的工资并非劳动者实际获得的工资,不过已有文献发现新型灵活就业者实际获得的收入的确相对更高。Hall and Kruger (2018)研究发现Uber司机的税后净收入比传统出租车司机更高;Berger et al. (2019)对英国伦敦Uber司机的调查发现,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是他们选择在Uber平台上工作的重要原因。丁守海等人(2022)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也发现平台型灵活就业者会获得更高的收入。
图9 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和传统就业职位的招聘工资分布(招聘职位占比)
图10 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和传统就业职位的社保覆盖率变化趋势
1. 求职者的特征
(1)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以女性居多,尤其是技能型工种的求职者
图11展示了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与传统就业求职者的性别差异。可以发现:传统就业求职者中女性占比仅为46.17%;而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中女性超过半数,占比为53.48%。该结果表明新型灵活就业在女性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更大。此外,从图12展示的八类新型灵活就业工种求职者的性别构成来看,知识服务、平台电商以及平台直播等技能型工种的求职者以女性居多,比例均超过60%。而共享出行司机和生活配送等体力型工种的求职者中男性占绝对多数,比例超过80%。
图11 新型灵活就业和传统就业求职者的性别构成
图12不同新型灵活就业工种求职者的性别构成
(2)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更加年轻,尤其是技能型工种的求职者
图13 新型灵活就业和传统就业求职者的年龄分布(求职者占比)
图14 不同新型灵活就业工种求职者的年龄分布
图15展示了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与传统就业求职者的工作经验构成差异。可以发现: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中工作经验为1年及以下、1-3年和3-5年的求职者占比分别为11.8%、20.3%和17.5%,均高于传统就业中相应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数量占比;而工作经验为5年以上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占比均低于传统就业求职者占比。进一步从图16展示的八类新型灵活就业工种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分布来看,平台电商、平台直播、知识服务以及自媒体等工种求职者的工作经验普遍较少,工作经验少于5年的比例均超过50%。
图15新型灵活就业和传统就业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分布(求职者占比)
图16 不同新型灵活就业工种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分布
图17 新型灵活就业和传统就业求职者的受教育程度分布(求职者占比)
图18 不同新型灵活就业工种求职者的教育程度分布
图19 不同类型求职者的年平均简历投递数量[11]
本报告利用求职者2022年8-9两个月内在“智联招聘”网站上的每天登录情况来计算其活跃时长,并进一步判断其找到工作的可能性。若求职者在连续一段时间内没有登录行为,则认为该求职者有较大概率已经找到工作。图20展示了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和传统就业求职者求职活跃时间的分布情况。整体而言,相比传统就业求职者,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的求职活跃时间更短,换言之,他们可能更快找到工作,结束在平台上的工作搜寻行为。据测算,近50%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在20天内可以找到工作,比传统就业求职者的这一比例(40.6%)高了9个百分点;其中,11天内可以找到工作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和传统就业求职者的占比分别达到33.4%和26.6%。但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求职者的在线活跃时间较长。例如,在线活跃时间超过50天的传统就业求职者达到32.1%,而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的这一比例则相对较低,为22.6%。此外,不论求职者当时的就业状态是离职还是在职,均能得到类似的结论。
图20 求职者的求职活跃时间分布(求职者占比)
图21 基于学历特征度量求职者与投递职位之间的匹配程度(求职者占比)
图22 不同学历水平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与投递职位之间的匹配程度